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王辉/秦启元团队联合国内其他团队,在消化系统疾病国际权威杂志的研究发表论文。文中建立的PORTLARS预测模型能够评估患者术后肠功能障碍风险,推测手术方式带来的功能缺失,为患者“幸福排便”提供重要的医疗参考。
术后恢复不理想,“幸福排便”成奢望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我国大约1/3到一半的结直肠癌发生在直肠。
随着抗肿瘤药物、放疗、手术等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目前已达70%左右,越来越多的患者不仅仅追求生存时间的延长,还要求更高的术后生活质量。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患者如何在保留肛门的同时还能获得相对良好的预后?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放疗联合根治性保肛手术。然而,此类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往往不理想,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失禁、里急后重、丛集排便等成为了不少患者日后排便的难题,“幸福排便”成为奢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提前预测放疗联合保肛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障碍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部分高风险患者因此可以尽早获得个体化预防和支持措施,甚至规避不必要的保肛手术。
针对这一问题,中山六院结直肠外科王辉/秦启元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晓燕团队、北京友谊医院姚宏伟团队,在消化系统疾病国际权威杂志的研究论文。文中建立的PORTLARS预测模型不仅可在术后早期评估新辅助放疗联合保肛术后患者发生严重肠功能障碍的风险,还可在术前模拟手术情景下推测手术方式带来的功能缺失,为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PORTLARS预测模型优于西方术前LARS评分
针对癌症的治疗应追求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的平衡,中山六院原副院长王磊教授十分重视直肠癌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将帮助患者实现“幸福排便”作为重要研究目标。
在王磊的指导下,该院秦启元副主任医师在国内最早开展了对直肠癌保肛手术后患者肠道功能的横断面调查,发现肠功能障碍在术后十分普遍,确认术前放疗、低位肿瘤以及放疗引起的直肠结构性改变是患者术后发生重度LARS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新辅助放疗患者术后重度LARS发生率高达55%,而无新辅助放疗患者术后重度LARS发生率只有22%。
此次研究通过设立内部训练数据集及外部验证数据集,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PORTLARS预测模型。该模型在内部训练数据集及外部验证数据集中均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AUC分别为0.835及0.884),且主要事件预测能力优于先前西方国家研究者发布的术前LARS评分。
团队将PORTLARS模型在内部及外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并将PORTLARS与既往已发表的术前LARS评分(POLARS)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算法优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且对主要事件的预测效果优于POLARS。
“新的PORTLARS在内部训练集及外部验证集中均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有望成为指导直肠癌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工具。”秦启元介绍。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