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严重的致病机制,其病因包括感染引起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癌症及其治疗,恶性肿瘤,围产期并发症,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输血反应,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免疫性疾病和妊娠合并症等。这些病因导致DIC的共同机制是异常的凝血活化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以及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感染是DIC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当机体遭遇细菌、病毒或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时,它们会激活凝血系统中的炎症因子和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导致血栓形成和消耗性凝血。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会导致DIC的发生。
外伤或大创伤以及进行大型手术时,血管损伤会导致凝血过程异常激活。充血性的血管壁破坏会释放活性因子,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块在血管内形成,而后引起血栓形成,同时也会促进抗凝系统的活化。
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胃癌和胰腺癌等,可释放出凝血激活物质并抑制纤溶系统的功能,导致DIC的发生。这些激活物质可以直接激活凝血系统,引起血栓形成,并抑制纤溶系统的功能,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块沉积在微循环中。
DIC在妊娠时也较为常见,主要与子痫、胎盘早剥和宫内感染等并发症有关。这些并发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触发凝血和纤溶系统的紊乱,导致DIC的发生。
输血反应是指由于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引发的机体免疫反应。输血反应可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和炎症反应,导致DIC的发生。
以上仅列举了DIC的一些主要病因,实际上还有其他原因如药物反应、血管内肿瘤、免疫疾病和固有性凝血因子缺乏等都可能导致DIC的发生。了解DIC的病因对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及早发现和处理病因,对防止和控制DIC的进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