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严重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在全身范围内同时激活,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并产生血栓和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其原因通常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感染、组织因子的过度释放、外伤或手术、恶性肿瘤、妊娠相关疾病、严重的肝脏、肺和肾功能损害、免疫系统失调、输血反应等,它们可以单独或联合起来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手术过程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严重的并发症。DIC包括了将凝血和溶解纤维蛋白的矛盾病理生理过程,由于体内一系列病理变化引起。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个问题,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DIC的发生原因。

手术

首先,还是要提醒大家,DIC不是手术本身导致的,而是手术中某些因素引发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组织损伤:手术过程中,器官或血管的损伤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刺激。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和凝血因子,启动凝血过程。

  • 缺血缺氧:手术过程中,由于肿瘤切除、手术创伤等原因,某些组织可能会暂时缺乏充足的血液供应。这种缺血缺氧状态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化,促进凝血过程。

  • 炎症反应:手术创伤会诱导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会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细胞因子会激活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导致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上述因素在手术中可能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导致体内的凝血和纤溶过程紊乱。具体而言,发生DIC的机制如下:

  • 刺激因素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凝血因子。
  • 凝血因子得到激活,形成凝血酶,促使凝血过程加速。
  • 血栓形成引起血小板耗尽,出现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耗竭的现象。
  • 凝血因子陆续被消耗完,导致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出现凝血机制障碍
  • 凝血酶降解纤维蛋白后引起纤溶系统的激活,纤溶作用加剧。
  • 纤溶过程耗竭体内的纤溶物质,导致出血倾向。
  • 这种病理生理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循环,加速了血栓和纤溶的形成,最终影响到全身的血液循环和器官功能。

    为了降低手术中发生DIC的风险,医生和护士们通常会采取以下措施:

  • 严密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的指标,以及血小板数量。
  • 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是否有潜在的凝血异常病史。
  • 尽量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
  •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凝剂和抗纤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