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复杂严重的疾病,由引起全身血液凝固异常的触发事件导致,血栓形成和出血同时发生。DIC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其病理生理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凝血、抗凝、纤溶和血小板功能等多个方面。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出血、栓塞、器官功能衰竭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复杂且危重的疾病,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它是以异常的凝血和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DIC发生时,人体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去了正常的平衡。正常情况下,当出现创伤或损伤时,凝血系统会被激活,形成血栓以防止过度出血。然而,在DIC中,这种平衡被破坏。

当机体受到严重创伤时,如创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败血症等,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释放出一种称为组织因子的物质。组织因子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相互作用,激活了凝血系统,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以降解血栓。然而,在DIC中,纤溶过程异常活跃,导致过度纤溶和血栓溶解,进一步加重了凝血功能的异常。

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DIC患者往往会出现出血倾向。这可能表现为多处皮肤瘀点、瘀斑,或是严重的内出血,如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等。

除了临床表现上的差异,DIC的病因也是多样的。除了上述的创伤和感染外,恶性肿瘤、妊娠合并并发症、震荡、输血反应等都可引发DIC的发生。

DIC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的异常。

一旦诊断出DIC,治疗应尽早开始。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平衡,控制出血和溶栓的风险。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输血、血管活性药物、抗凝剂和纤溶抑制剂的使用。